手机实名制,“又闻楼梯响”
工信部已联合公安部等制定相关规范,正等待国务院审批
有人用“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来形容手机实名制的推行。6月上旬,手机实名制的老话题又成了通信业内的一个小热点。事情缘起于广东省通信管理局近日在答复省政协相关提案时透露,工信部已会同公安部、国务院新闻办等有关部门联合制定手机实名登记制度的法律规范,正在等待国务院审批。
其实,早在三年前,原信息产业部等部委就制定了《通信短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对手机实名制作出相关规定,而国务院法制办也就这部规章的草案征求了各方意见,但迄今为止,手机实名制并没有任何实质性进展。形形色色的垃圾短信不断地强行发送到数亿手机中,成为一个社会通病。
垃圾短信来源有二,一是信息内容提供商,二是买一大堆预付费卡号外带几个短信发送机的个体不法人员。前者通过运营商批准的接入号群发短信,大多发送的是不涉及刑事犯罪的“广告短信”,后者利用“查无此人”的卡号大肆发送坑蒙拐骗之类的短信,已经成为社会治安的一大隐患。
实施手机实名制,首要目的是防止垃圾短信、诈骗短信等“信骚扰”,此外可起到节约号码资源的效果。在网易科技转载的有关“工业和信息化部已会同公安部、国务院新闻办等有关部门联合制定手机实名登记制度的法律规范,正在等待国务院审批”的新闻后面,100多名网友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他们赞同说,如果每个手机号码背后都有一个真实的“人”可以方便追查,那“发信王”们要通过拨号器骚扰用户就很难不被发现。中国移动上海公司有关人士介绍,公司自2005年9月已开始实行手机实名制推进工作,据不完全登记,现有1300多万用户中,约88%已实名登记,大大高于全国移动通信行业的平均水平。
然而,从全国范围来讲,推行手机实名制还是说易行难,三年多来都处于“只闻楼梯响”的阶段。推行面临的最大阻碍是不少用户在个人隐私保护方面有顾虑,担心在购机入网时身份证、手机号等隐私将来会遭泄露。
业内专家指出,推行手机实名制,不等于垃圾短信就此烟消云散。对于运营商来说,加强自律,设置有效短信举报处理平台、加强非法短信过滤系统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才能给数亿用户的手机使用环境砌上坚固的防护墙。在保护个人隐私方面,除了立法,运营商必须在用户信息查询权限方面进行严格控制,设置“超高压线”,并对违令者严肃处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