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自5月11日宣布将于2009年至2011年在上海投入310亿元支持沪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后,在短短不到10天的时间里,又频繁出击,先后决定在广东5年内投入800亿元,在江苏三年投20亿,以及于2009-2012年在北京投资约180亿元。中国移动此番在一线城市一连串的大手笔投资,究竟意欲何为,这背后是否意味着一场大规模的中国城市信息化变革正在上演?本报记者就这些问题专访了知名电信专家、北京邮电大学教授曾剑秋。
《华夏时报》:近日中国移动密集地向国内三大城市投下巨额战略合作资金,您认为原因是什么?
曾剑秋: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首先是今年实施国家信息化战略的一个大背景。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支持和推进第三代移动通信、三网融合,这是三网融合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此前国务院还通过了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信息产业需要调整升级,包括企业、城市、农村都要纳入到这个体系中,中国移动在推进国家信息化工程中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其次,信息技术的演进规律也促使中国移动要拿出大动作。近五年,国际通讯信息技术发生了巨变,中国又在今年开始了3G推广,可以说,在大幅降低信息成本,提高通讯效率方面,已经突破了技术瓶颈,很多信息化业务和服务已到该实现的时候了。
再者,中国的城市信息化进程已经加快。此次中国移动战略合作的几大城市都是经济基础很雄厚,在信息产业基础上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城市相比也毫不逊色的城市。合作的资金和项目与这几座城市的地位、作用、需求都匹配,而且中国移动可以借此机会,在这些城市推进其技术和市场,进而辐射周边地带以及全国。
《华夏时报》:上海是首个达成战略合作的城市,中国移动为什么会对上海格外看重?
曾剑秋:其实这些年国家一直在选择一些城市进行第三代移动通讯技术的实验,包括2008年奥运会时的北京。2010年上海世博会也是中国“信息化城市”很重要的一次大演练,这就让上海有机会成为信息化进程的第一梯队。此次合作中值得一提的是,TD-LTE等相关新技术将在上海优先应用,这项接近于4G的新技术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实验的城市都很少,即便是在很早就提出TD-LTE的欧盟,也还没有一个欧盟国家真正着手来实践。而且,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战略定位,决定了这个城市在信息资讯业上必须要很发达,容量大且准确。
《华夏时报》:据您了解,目前各地推进信息化城市的效果如何?
曾剑秋:各地政府在建设“信息社会”上都会有自己的目标,选择和考虑也各有不同。去年参与到“无线城市”建设的城市就多达50多个,但并不是说每座城市都适合建成无线城市。要看这个城市里的无线技术是否已经具备一定基础,是否有像北京CBD、上海的浦西浦东等商业区这样公共人群集聚的地区,以及市民对无线接入的需求是不是旺盛,是否能够形成规模效应。不过,我们通过一年多的考察实验发现,目前国内推进“信息化城市”应该采用什么技术、采取何种商业模式,还没有一个真正的解决方案,各个城市也都还在探索阶段。有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第一个国内“无线城市”的是厦门,但对于城市来说,这只能起到参照作用,各地还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来摸索。
《华夏时报》:在推进城市信息化进程中,中国移动除了投下巨资和技术,还应在合作过程中发挥哪些作用?
曾剑秋: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作为企业,最重要的是吸取全球信息化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比如到目前为止,“狭义的无线城市”在国际上还没有一个成功案例,这是指依赖WiMAX和Wi-Fi技术构建无线局域网的城市,目前大多数无线城市都属于这个范畴。另外,中国移动要对自己有一个清楚的定位,在城市信息化建设中,与政府分工明确,用恰当的方式实现自己好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