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或许是英雄所见略同,在借助全业务优势、寻找下一片“蓝海”的时候,三大运营商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聚焦到了家庭业务上:中国移动推出了“家庭服务计划”,中国电信把天翼移动业务融入了“我的e家”品牌,中国联通也将手机业务纳入了家庭客户品牌“亲情1+”。运营商的集体渴望使得家庭市场骤然升温,人们不免担心,“蓝海”市场有可能迅速变成“红海”市场。
家庭业务的提供离不开综合全面的网络接入条件,目前尽管三大运营商都具备了全业务能力,但是各种网络资源并不均衡。另外家庭业务离不开运营商与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合作,目前运营商与家电、电力、公安等系统的合作仍处于起步阶段,未来需要继续加深。
如何扬长避短逐步推进家庭业务?如何合纵连横加强产业链合作?如何继承丰富业务内涵?如何避免“蓝海”变为“红海”?请看本期专题“淘金家庭市场”。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家庭信息化是推动社会信息化的核心内容,是运营商拓展市场的重点突破口。自从中国电信运营商2006年12月发布第一个家庭业务品牌“我的e家”后,国内运营商就纷纷开始了对家庭业务的战略部署。而近来随着重组的进行和全业务运营的实现,三大运营商更是积极备战家庭市场。
全业务运营成催化剂
运营商近期对家庭业务的关注度空前提高。例如,中国联通将手机业务纳入家庭客户品牌“亲情1+”,推出了“亲情1+加手机,家精彩”活动,新的套餐增加了手机与固话通话优惠、固话与手机同振、用户自由选择接听、避免用户错过重要来电等功能。中国电信在成都将天翼与“我的e家”强势整合,推出了“我的e家”e9套餐和e6手机版套餐,并打出了优惠组合拳:e6固话零月租;e9宽带5折优惠,网费变话费;两项套餐内全家人互拨免费,天翼套餐享受8折优惠。中国移动在北京推出了“家庭服务计划”,用户每月缴费10元,最多5位“家庭成员”彼此间可以享受免费本地通话。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形,主要得益于全业务运营这一催化剂。全业务运营后的三大运营商纷纷开始挖掘新客户、保留自己客户、争夺对方客户,在打响客户争夺战之前惟有细分市场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从运营商的客户资源分析,一般可以把用户划分为个人用户、家庭用户和政企用户。在个人用户市场,由于目前我国移动电话普及率接近50%,因此新进入的运营商把发展焦点放在了争夺现有用户上。然而,在运营商之间号码携带政策未全面出台的情况下,用户改换号码更换运营商还存在一定难度,短期内从竞争对手获取大量客户的可能性并不大。对于政企客户而言,由于它们业务使用繁多,对价格敏感度较差,更换运营商的过程复杂,因此具有较强的粘性,不会轻易地改变选择。在这样的情况下,家庭市场就成了运营商纷纷争抢的“香饽饽”。
就家庭用户自身来看,过去他们使用的多是固定电话,现在移动电话对固定电话的替代成了不可逆转的趋势,很多家庭甚至拆除了固定电话。而家庭用户的需求是客观存在的,他们不仅需要方便的通话,还需要信息、娱乐、安防等服务,这些都成为了极具潜力的“绿地”市场。
走向家庭信息化
在家庭业务发展的初期阶段,用户所看重的大多是一些便宜的组合套餐,随着业务的逐步推进,娱乐、生活、信息等方面的应用逐步进入人们视野并被接受,家庭信息化开始形成。工业和信息化部研究院专家告诉记者,中国的家庭业务目前仍处于初期阶段,用户选择家庭业务,大多冲着便宜的组合套餐。
以中国移动的“家庭服务计划”为例,尽管该计划开发出了一些家庭信息化解决服务,但是不少用户表示,选择该计划,是因为希望享受群组之间的通话优惠,即“家庭计划”组内成员间可进行无限量的本地通话。当记者咨询10086服务台时,得到的介绍也是话费的优惠,当询问还有什么内容时,对方只简单地介绍了生活小窍门业务“生活好管家”。
前述专家表示,按照家庭用户对信息服务的不同需求,家庭业务可分为六类,分别是通信类、娱乐类、信息类、办公类、生活应用类、融合类业务。组内话音业务优惠尽管能够拉动业务量的提升,有利于保留和吸引客户,但是对运营商收入的增长帮助有限。要想发挥家庭业务的魅力,充分挖掘这一市场的潜力,运营商就需要综合开发并推广各类业务,把家庭业务真正打造成一个综合服务的平台。惟有如此,运营商才能从传统运营商转变为信息服务商。
10多年前比尔·盖茨的智能家庭模型让人们对未来家庭充满了想象,尽管现在看来这个目标还有些遥远,但是运营商在发展家庭业务时不妨吸收借鉴其中的某些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