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岚
主角点击:
程东升,《华为真相》作者, 时任《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彭剑锋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曾担任华为企业顾问,参与制定《华为基本法》
朱韶民, SMG第一财经频道制片人, 深入采访华为思科知识产权纠纷
牛文文,《创业家》杂志社社长,时任《中国企业家》总编辑,对国内企业家群体有深入观察
——《激荡·1978-2008》导演顾晓峰
2005年3月9日,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终于对联想收购 IBM 的个人电脑业务亮起了绿灯。与此同时,在距离北京2000多公里的南方,有一家企业却还是一如既往,保持着它的神秘和低调。它被认为是唯一一家能够在国际主流市场与国外厂商进行正面竞争的中国企业。即便是声名显赫的思科,对于这个来自中国的竞争对手也是头疼不已。这家企业就是华为,公司总裁名叫任正非。
任正非的低调在业界是出了名的,可是他越神秘外界就越加好奇。华为是如何在海外市场攻城略地的,究竟在这个企业里发生了什么。这时,一本名叫《华为真相》的书悄悄进入了经管类图书的排行榜。书的作者,《21世纪经济报道》的记者程东升,当初就是带着好奇,亲身接触了数百名华为员工和相关人士,历时三年,为读者完成了一幅庞大的企业拼图。
1997年,华为进军海外的第一步迈向了俄罗斯,当时的中国产品在俄罗斯普遍面临信任危机,华为的艰难可想而知。程东升回忆说:“华为一直坚守,留了几个人在那里。从来不说我们要撤走,要打持久战这样一种心态。在这个过程中,华为一直在和客户进行沟通,随时了解客户的需求。后来华为在俄罗斯拿的第一个订单,非常微小。但是它给若干年以后,华为在俄罗斯取得3亿美元的订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靠质量和服务取胜,而不只依靠价格,这是华为拓展海外市场的一个重要砝码。
正因为这些努力,华为得以在强调安全和技术的通讯设备领域,跻身国际一流行列,为全球50家顶级电信运营商中的31家提供服务,这几乎成为了一个奇迹。华为的力量究竟来自何方,很多人都充满了好奇。
在华为有这样一项硬性规定,每年销售额10%都会被投入研发。最初,任正非的这一提议遭到了专家组和公司高管的反对,但任正非还是坚持把这写进了《华为基本法》。对于这一幕,当时担纲华为企业顾问的人大教授彭剑锋至今印象深刻。
坚韧的性格加上持续的高投入,使得企业的创造力喷涌而出,这就是让华为人引以为豪的专利墙,仅2005年一年,华为就申请专利2000多件。并在2007年成为全球第四大专利申请公司。仅名列松下电器、飞利浦和西门子之后。
2005年,华为的总裁任正非与比尔·盖茨、乔布斯等一起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年度全球最具影响力的100人”。说起任正非,外界最直观的感觉也许是神秘。当我们进一步求证时,有人告诉我们他性格暴躁,或许这和他早年从军的经历有关。
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只有长期坚持自我批判的人,才会有广阔的胸怀。而他正是这么做的。几乎和华为的海外战略同步,1997年,任正非耗资千万,推动华为的十年职业化管理变革,然而一开始,这却是一项让所有人都感到不适应的变革。
2005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舞蹈《千手观音》征服了亿万观众,而远在深圳的任正非也被这个节目感动得热泪盈眶。他当即提出,要改一改公司赖以成名的狼性,推行一种全新的“千手观音”文化。
彭剑锋分析说:“第一个,千手观音是残疾人在艰苦不利条件下的拼搏精神、奋斗精神,这时候就提出这是华为需要的,持续拼搏。第二个来讲呢,就是强调,要向残疾人那样职业化。人家做出来的动作丝毫不差,那就是职业化。所以提出华为面向国际化,一定要职业化。第三点来讲呢,残疾人之间听不到声音,靠彼此之间的默契合作,这个是华为要强调的协同精神,强调一体化运作,价值链一体化,供应链一体化,整个企业一体化。”
2005年底,人们忽然发现,在此前国际化的2家标杆企业中,TCL的欧洲业务已成为吞噬集团赢利的“黑洞”。而联想,面对北美市场的持续亏损,少帅杨元庆也是深陷泥潭。这一经历让不少中国企业意识到——希望通过类似的并购实现国际化的目标未必是一条正确的道路。而这一年,华为的海外收入已占到总收入的58%,首次超过国内销售收入,并全面进入发达国家市场。
2005年,《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出版了《世界是平的》一书,它迅速成为了全美最畅销的商业图书。有意思的是,弗里德曼在书中写道:“当我还是孩子时,我的父母常常对我说:汤姆,把你碗里的饭吃干净,别忘了中国人正在挨饿。而现在我对孩子说的是,孩子,去做你的作业,别忘了中国人正对你的工作岗位虎视眈眈。”